呼吸系統 ( Respiratory System )
呼吸系統 (respiratory system) 根據其功能上可分為氣體通道 (conducting portion) 與氣體交換 (respiratory portion) 兩大部分。氣體之通道包括自鼻腔 (nasal cavity)、咽 (pharynx)、喉 (larynx)、氣管 (trachea)、支氣管 (bronchus)、細支氣管 (terminal bronchiole) 至終端細支氣管 (terminal bronchiole) 等,主要提供在呼吸過程中將新鮮空氣自外界引入到達氣體交換部位,及將氣體交換完畢之廢氣呼出體外。而氣體交換部分則包括呼吸性細支氣管 (respiratory bronchioles)、肺泡囊 (alverolar sac) (包括肺泡管 (alveolar duct) 及肺泡 (alveoli)) 等構造,在這些區段中藉由擴散方式在微血管及肺泡腔間達成氣體之交換。 |
(1) 鼻腔: |
這部分將介紹鼻腔之組織構造,包括嗅覺段 (olfactory segment) 及呼吸段 (respiratory segment)。 |
(2) 咽及喉部: |
這部分將介紹包括會厭 (epiglottis) 聲門 (vocal cord) 等構造。 |
(3) 氣管與支氣管: |
此部份將介紹氣管與肺外支氣管等之組織結構。 |
(4) 肺臟: |
此部份將介紹自肺內支氣管開始至肺泡之各段組織構造。 |
各呼吸器官的介紹
鼻
鼻是呼吸道的進出口(圖1-3)。鼻可分為外鼻部和內鼻部,外鼻部是由外面覆蓋著皮膚和裡面襯著黏膜的硬骨及軟骨所組成。外鼻部底下的二個開口稱為外鼻孔或前鼻孔。鼻的內鼻部是頭顱內的一個大空腔,位於頭骨下方、口腔上方。前面部分與外鼻部合併,而後方則經由兩個內鼻孔(或稱後鼻孔)與咽部聯合。人體的四對副鼻竇(包括額竇、蝶竇、上頜竇及篩竇)與鼻淚管都開口於內鼻部。外鼻部與內鼻部的內部構成鼻腔,鼻腔以鼻中隔為界分為左右二部分,鼻中隔的前面部分主要由軟骨構成,其餘部分則由骨板構成。
鼻子的功能
鼻的構造可以執行的功能如下:
1.對吸進的空氣進行加溫、溼潤及過濾作用:鼻孔內的鼻毛,有清潔、保護之功能,可擋住、過濾隨吸氣時吸入的灰塵顆粒。鼻腔被其側壁所突出的上、中、下鼻甲,區分為上、中、下鼻道。鼻腔和這些鼻甲表面附有一層黏膜,黏膜內的腺細胞會分泌黏液(即鼻涕),不但可以黏住灰塵顆粒和致病菌,也可以幫助溼潤空氣,藉由纖毛的運動可將這些黏液所捕捉到的灰塵排出體外。黏膜下富含血管,可溫暖乾燥而冷的空氣。經過鼻毛、黏液、血管的作用,就可以使氣體轉變為溫暖、清潔和溼潤,再進入肺中。
2.接受嗅覺的刺激:嗅覺感受器位於上鼻甲上方區域的黏膜,稱為嗅覺區,這裡有嗅覺神經,能分辨空氣中不同的氣味。
3.作為說話發聲的共鳴腔:鼻腔可以輔助發音,可使發出的聲音經由共鳴作用而更宏亮、好聽。
副鼻竇
副鼻竇是一些內含空氣的腔室,位在頭顱骨的鼻腔周圍,和鼻腔相通,黏膜也相連,當鼻黏膜發炎時,若不及時給予適當的治療,發炎可能會蔓延到副鼻竇,引起鼻竇炎。鼻竇的分泌物也能幫助溼潤、溫暖空氣,副鼻竇並對聲音產生共鳴。
咽
咽或稱為喉嚨,構造上類似前後略扁的漏斗形之肌肉通道,由內鼻孔向下延伸到頸部。咽部壁是由骨骼肌所組成,內襯黏膜,咽部主要的功能是當作空氣與食物的通道及發聲的共鳴腔。它自上而下分為最上面的鼻咽部、中間部分的口咽部和最底下部分的喉咽部。
鼻咽部是連接後鼻孔的一段,口咽部和口腔相對,喉咽部是口咽部以下並在後面與食道相連的部分。
耳咽管
在鼻咽部後側上方左右,各有一條通往中耳的小管,叫做耳咽管。在小朋友呼吸道感染時,偶爾會有耳朵痛,就是因為病菌由耳咽管侵入中耳腔引起中耳炎的緣故。
扁桃腺
口咽部內有二對扁桃腺,包括 扁桃腺和舌扁桃腺,而扁桃腺炎在小孩是很常見的病症。喉咽部下端前方的喉和後方的食道相連,所以口咽部和鼻咽部都是呼吸道之空氣和消化系統的食物之共通管道。
喉
喉也稱作音箱,在頸部前方,位於脖子的中間部位,約在第四到第六頸椎的前方(圖1-4)。上面連接喉咽部,下面是氣管,它是氣體的通道,也是發音的器官。喉是由黏膜、軟骨和肌肉所組成。喉壁由9塊軟骨所支持,可以保持氣體的暢通。
較重要的軟骨有:
甲狀軟骨
向前突出的部分稱為喉結,男性較女性明顯。
會厭軟骨
是在喉部上面的一塊樹葉形軟骨。它「莖」的部位附著在甲狀軟骨,而「葉」的部位則游離並像活塞口蓋一樣的上下移動。當吞嚥時,喉部上舉而會厭軟骨在聲門上方形成一個蓋子並關閉喉部,這樣的機轉可使食物進入食道卻不進入喉部氣道和氣管,而不會有嗆到的情形。會厭軟骨在吸氣時打開,以便空氣通過,這就是呼吸與進食不同的情況。假使有異物(非空氣的物質)進入喉部,人體則會引發咳嗽的反射以將外來物體排出。
環狀軟骨
形成喉的下壁,它是9塊軟骨中位置最低的一塊,附著於氣管的第一軟骨環。
杓狀軟骨
位於環狀軟骨上緣的成對角錐型軟骨。它們附著於聲帶皺襞及喉部肌肉,藉由其作用可移動聲帶。
氣管
氣管是圓柱形的通道,位於食道前方,上端由喉開始,下端位於胸腔內,延伸到第五胸椎處分成左右主支氣管(圖1-5)。氣管和支氣管都有「C」字型系列的透明軟骨做支架,軟骨的開口部分朝向背部的食道,這一系列的軟骨構造使氣管壁不會向內塌陷而阻塞氣道。
支氣管
氣管在胸部胸骨角處分成右主氣管進入右肺和左主支氣管進入左肺。右主支氣管比左主支氣管短、寬且分叉的角度較大,也就是較與地面垂直,所以當異物吸入時較容易進到右主支氣管。主支氣管進入肺臟後,分枝形成次級支氣管,肺臟右肺有三葉,左肺有二葉,每一葉都有一次級支氣管。次級支氣管繼續分枝為較小的支氣管,稱為三級支氣管。三級支氣管又繼續分枝為細支氣管,並由此繼續再細分成終末細支氣管。細支氣管壁含有大量的平滑肌而不含軟骨,因此在臨床上當氣喘發作時,因肌肉發生收縮且缺乏軟骨的支持,所以呼吸道容易阻塞而造成換氣的困難。在嬰兒時期容易發生的細支氣管炎,小病人也同樣的會有很明顯的呼吸急促等症狀。
肺
肺位於胸腔,是呼吸系統的重要器官,分成左肺和右肺,成圓錐形,被心臟及縱隔腔內的構造所分開,且被肋膜包圍和保護。肋膜分成二層,外層附著在胸腔壁,稱為胸膜壁層,內層附著於肺上,稱為胸膜臟層,二層之間的空間稱為肋膜腔,腔內含有由這些膜所分泌的潤滑液。
氣管樹與肺泡
氣管在肺內成樹枝狀分布,由主支氣管開始,越分越細,因此稱為氣管樹,氣管樹最後會形成肺泡管,上面有很多肺泡,所以肺臟的組織如海綿狀,較為柔軟。
剛出生的足月兒肺臟約含有二千五百萬個肺泡,因為肺臟在成人之前仍有許多的成長空間,以及肺泡在四歲前成長最快,所以約在八歲,孩童的肺泡數目就可以成長到成人時的三億個肺泡。
You Tube 英文動畫教學呼吸系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4zOXOM6wgE&list=RDmDSFxcf2UgQ&index=2